|
|
|
發布日期:[2025-11-4] 共閱:[1705]次 |
陜西核桃苗從農業現代化走向農業信息化;從現代農業走向信息農業。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我們應當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疊加效應”和“倍增效果”。 目前,中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正在進入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的“疊加時期”,我們對過去20多年的實踐探索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表明,今后中國農業發展可能出現的大趨勢是:從農業現代化走向農業信息化;從現代農業走向信息農業。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我們應當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疊加效應”和“倍增效果”,實現跨越式發展。
陜西核桃苗---農業信息化從廣義上而言,應當是指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其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六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農業市場流通信息化和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 關于信息化和工業化、現代化的關系,正如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的“電子信息技術是國民經濟的倍增器”,信息化可以帶動工業化,也同樣可以帶動農業現代化。 (一)信息化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在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必須合理、高效地利用農業資源。通過傳統的現代化技術和方法,的確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是總成本高,時間效率低。而應用信息技術管理農業資源時,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開發利用各種農業資源了。
比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和推廣了一種“中國土壤肥料信息系統”,應用于養分資源管理,1999年和2000年推廣了780萬公頃,共獲純經濟收入1.2487億元,產生了重大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這個系統的應用還明顯地減少了化肥特別是氮肥的使用量和利用率,有效地避免了氮肥的損失,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美國有一個農田灌溉自動決策系統,據說可以充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投資與效益比率高達1:250。如果我們中國建立一個類似的系統,據估算,僅北方冬小麥灌溉就可以節約用水約100億立方米,節約資金2億元。 農業生產管理實現自動化后,會比人工管理更為精密,目前我國研制的多媒體小麥管理系統(WMS)和棉花生產管理系統(COTMAS)都可以應用于生產。而當農場應用了計算機決策支持系統以后,不但可以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政策信息,選擇生產和合理銷售自己的產品,還可以通過網絡,廣泛獲取先進的科學技術信息,獲得最佳的生產效益。 (二)信息化提高農業市場流通效率美國農業部建立了全國性的電子郵件系統,其中僅農業市場服務局,每天就要使用計算機系統處理大約近1億字符的市場信息,通過衛星傳送到遍布全國的地面接受站,也可以提供電話語音和可視等多種形式的查詢服務,并通過互聯網傳播農產品價格信息。
中國農業部也在建設中國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系統,通過中國農業信息網絡系統,采集、加工、傳播農產品市場經濟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導農產品市場運行和農業生產安排。 目前我國的農村信息化已經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已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系統為主,其他涉農部門和社會力量為補充、上下左右貫通、開放的全國農業信息體系基本框架。但是,有一些問題我們也不能忽視。一是有效信息資源不足,而且重復多,信息供給渠道少,發布頻率低,缺乏統一部署和協調;二是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經費和設施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用于軟件開發和網絡運行維護的經費嚴重短缺;三是信息資源開發和數據庫建設能力薄弱,信息指標體系不健全,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四是組織機構薄弱,人員素質不適應需求。 陜西核桃苗---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系統建設,利用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實現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網絡、無限移動網絡、衛星無線通信網絡和電話網絡“多合一”集成運行,采取多種形式實現信息服務進村入戶。二是建立嚴格的農村信息資源檔案制度,實施國家農業基礎數據工程,確保信息資源數據的有效共享。三是圍繞農業信息的獲取、處理、加工、利用、傳播等不同環節,扶持發展農業軟件業。四是建立、健全農村信息服務產業,依托中介機構、種子公司、農業生產資料公司、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農民基層經濟合作組織等多方力量,建立農村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大力發展農村信息咨詢服務業,為“三農”提供政策、市場、價格、技術、生產、資源和環境等各類信息服務。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