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幼樹保護地高產栽培技術:
杏果實色艷味美,且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杏在露地栽培,成熟期一般在5月底至7月中下旬,因果實不耐貯運,1年之中只有2個月能吃到鮮果。為延長鮮果供應期,我們從1997年開始在農業局科技園進行杏幼樹的保護地促成栽培試驗,探索杏保護地高產栽培技術,獲得成功,F將該項技術總結如下。
1、栽培措施:定植
試驗地土壤為黃褐色壤土,0.50cm。土層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別為52.7x10(負6次方)、8.61x10(負6次方)、105.5x10(負6次方),有機質含量0.73%,PH值7.21。3月下旬定植,采用凱特杏、瑪瑙杏芽苗。每棚施腐熟好的優質雞糞4000kg。栽前挖深、寬各50cm的定植溝,回填并澆透水沉實之后栽植,南北行向,株行距1.5m×1m。
肥水管理 當新梢長至20cm時(5月上旬),地下開始追施速效肥料,通常每株追施50g尿素,撒到樹下0.5-1平方米樹盤內,劃鋤3-5cm深,使肥土混勻。15天追1次,連續3-4次。進入8月份追施硫酸鉀復合肥1次,每株100g。10月下旬每棚施優質有機肥100kg,復合肥1000kg?叟锖螅麑嵮杆倥虼笾昂陀埠似谧2次硫酸鉀復合肥,每次株施100g。地下追肥的同時可進行葉面噴肥,前期噴0.3%的尿素2次,8月份以后噴0.3%-0.4%的磷酸二氫鉀2次,每10—15天1次。
苗木定植后澆1遍透水,以后隨地下追肥每追1次肥澆1次水,期間再視具體情況增加澆水的次數,但進入8月份之后,一般不提倡澆得很勤,不是特別干旱就不澆,以利于花芽的形成。扣棚前澆1遍透水,涼墑并劃鋤后覆地膜,可以直到謝花后揭地膜時再澆水。果實膨大期和硬核期澆水量應適中,不可大水漫灌,且澆水應選擇晴天,上午進行,避免下午或傍晚澆水,防止裂果。
整形修剪 5月上中旬,當新梢長至30cm時打掉頂心,促生分枝,選留旺盛健壯的二次梢作中干培養,長至70cm時打頭。其余二次梢30cm反復打頭,進行紡錘形整枝。
7月初噴150倍PP(333)3—4次,抑制新梢旺長,促進成花?勘眽χ陸訃1次。
11月上旬噴7%-10%尿素催落樹葉,提前進入休眠?叟锴暗男藜粢撕唵芜M行,去掉病蟲枝和疏除部分過密枝。一般不進行短截?叟锷郎睾,從果實膨大到果實成熟,對新梢多次摘心,以控制新梢旺長,提高坐果率。對背上直立新梢的處理一般是抹除或者進行扭枝。5月中旬果實采收揭膜后,進行回縮修剪,回縮的輕重視具體的生長情況與生長空間而定,應保持樹體生長平衡,防止因補償性旺長而出現郁蔽現象。
花果管理 人工授粉與放蜂相結合。日光溫室濕度大,影響花粉的傳播,進行人工點授或雞毛撣授,同時每棚可放蜜蜂2箱,以加強授粉受精。
杏在日光溫室中不提倡疏花,應在坐果之后視具體情況進行疏果。疏除并生果、畸形果。長果枝留3-4個果,中果枝留2—3個果,短果枝留1—2個果,使果實在樹冠中分布均勻。
病蟲害防治 扣棚后萌芽期(鈴鐺花期)和謝花后7天,噴3000倍蚜虱凈或在晚上將溫室封閉后點放熏殺斃煙劑,省工省力,防治蚜蟲效果很好。8月份噴2000倍滅幼脲防治桃潛葉蛾。
2、設施結構與設施內環境因素的調控
設施結構與建造 采用竹木水泥結構的日光溫室。東西走向,長60m,跨度9m,后墻高2.1m,脊高3m,后坡長1.3m,棚面微拱,前端高1.2m。支柱3排水泥柱。磚墻厚60cm,夾心式,中間填充麥秸草。后坡厚30—40cm,用塑料膜包玉米秸,其上壓土而成。頂部放風,用半無滴膜。地膜無色,棚膜為敦化無滴聚乙烯膜。草簾用蒲子簾,1.5m寬,10—12m長,厚3—4cm。壓膜線臺灣生產,用地錨固定。
設施內環境因素調控 于每年11月20日前后上棚膜,立即蓋草簾進行預冷。12月底開始升溫。先在白天拉起1/3草簾,再拉起1/2,最后全部拉起,這個過程用7—10天完成。開始升溫前覆地膜,以提高地溫,并降低花期棚內的相對濕度。謝花之后除地膜,防止因透氣不良影響果實的正常發育。
不同生育期要求的氣溫不同,杏的設施栽培要成功并獲高產,嚴格控制各時期的氣溫很重要,原則上應盡量模擬露地條件下的溫度。白天的氣溫,一般萌芽前14—22℃,花期以12—18℃為宜,最高不超過22℃,花后10天以內也應控制在25℃以下,以防梢葉生長過快而與果實發生劇烈營養競爭。坐果以后,應控制在28℃以下。成熟期前后應控制在31℃以下。晚上氣溫不要低于5℃。當外界夜間氣溫10℃以上時,可停蓋草簾。
白天氣溫達到最高限定溫度時,應放風,先放頂風,降溫降不下來時,可開地風3—5處,用磚撐起30—40cm。陰雨天棚外不是大幅度降溫時,應將草簾拉起,充分利用散射光。(夜間降溫到5℃以下,時間較短時不需加溫,但降溫幅度較大時應考慮加溫,加溫可用煤或電作能源)。
不同生育期,對棚內相對濕度的要求也不一樣。但最重要的是花期,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0%以下,可以通過蓋地膜(除走道外全覆蓋)和放風排濕解決。其它時期60%-80%。
3、技術效果
1997年3月底定植凱特杏芽苗。1998年5月上旬成熟,平均株產1.45kg,折合500平方米棚產量561.2kg;1999年平均株產4.6kg,折合500平方米棚產量1780.2kg,折合每666.7平方米(畝)產量2373.5kg。經栽培觀察,凱特杏果個整齊,果實陽面帶片狀紅暈,底色橙黃色,果面光滑無斑點。平均單果重102.7g,最大135g。1999年單株平均結果44.8個,最多187個。按15—20元/kg出園價計算,每666.7平方米(畝)實現產值30000-50000元。
凱特杏:早實性好,特別易成花,且完全花比率高,白花結實,坐果率高達24.7%,品質優,是—個值得大力發展的優良杏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