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諸棗區單株產量水平差距甚大,低產狀況仍未改觀.根據資源狀況和生產現狀分析, 我們認為制約紅棗苗優質穩定豐產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棗樹群體結構失調后備資源不足;
棗樹按其個體發育過程可分為,生長期、生長結果期、盛果期、結果更新期和衰老期等五個階段。群體結構狀況表明:處于生長期的棗樹資源較為充足,而處于生長結果期的棗樹資源比較少,表明投入盛果期的后備資源不足;盛果期棗樹在群體結構中比例偏低,紅棗產量的提高受到一定制約。結果更新期棗樹結構比例較大.表現資源衰退日趨嚴重結果能力明顯下降。衰老朗棗樹因束采取復壯更新措施,部分樹已失去商品生產價值.
上述資源現狀表明,棗樹群體結構失調是棗區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
群體結構失調的原因是生態環境影響和人為干預的結果。一是棗區位于黃河沖積土地帶,風沙、干旱、內澇等自然災害頻繁,土質差,肥力低,棗樹生長緩慢,果枝結果年限短, 未老先衰,枝條干枯現象十分普遍。
二是資源破壞比較嚴重.后備資源貧乏,群體結構長期陷于失調狀態。三是傳統落后的掠奪式經營方式。傳統落后掠奪式經營方式,使棗樹長期生長勢弱,群體結構的不合理狀態更趨予惡化。
(二)樹體結構不合理,造成棗樹苗產量低而不穩;
合理的錯體結構是棗樹優質穩定豐產的基礎。歷史上栽培管理粗陋,放任生長,樹體結構失調,單株產量低.目前處于生長期的棗樹,株齡5~10生,均表現樹生枝直立生長,上強下弱,分枝甚少,樹冠形成緩慢; 進入生長結果期的棗樹,主技部及內枝條自然干枯成花而不實現象普遍存在;盛果期棗樹自然圓頭型,枝條索亂,內膛光照惡化,結果枝條前強后弱. 結果部位外移,內膛枝衰退,有效結果技減少,內膛結果一般占全樹結果量的7-0%,其果吊比在0.1以下,且落花落果嚴重;更新結果期及衰老期棗樹則表現主枝及部分枝條干枯,樹箍稀疏,結果能力明顯下降。
上述生長發育的特征,形成投產晚、產量低,結果能力衰退快,限制了棗樹內在增產潛力的發揮.
(三)經營管理粗放科學技術水平低;
棗區栽培技術棗樹苗在柜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處于粗放經營階段。建國后.特別是最近幾年,顯然有不少棗園進一步推廣應用了棗樹的綜合豐產栽培的新技術,促進了生命的發展,但目前仍有相當多的棗園管理技術落后,未能擺脫傳統粗放經營方式的束縛,使紅棗增產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認真推廣主要病蟲害練臺防治新技術,注重適時施肥,農田輪作,棗樹苗合理修剪、防治病蟲和適時采收棗等項技術管理,是優質穩定豐產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