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已建成全國最大矮砧蘋果苗栽植基地;
蘋果栽培要豐產,蘋果苗選擇是關鍵,優質矮化蘋果苗栽培勢在必行,陜西省已建成全國最大矮砧蘋果基地,今后還將全面啟動蘋果產業“擴矮化、減喬化”轉型升級示范工程,力爭蘋果總產量實現翻番,由1000萬噸增長到2000萬噸,實現由全國第一蘋果大省向第一蘋果強省的轉變。
與世界上其他蘋果產區一樣,陜西省前二三十年起步發展的都是喬化蘋果,在經歷了掛果期、盛果期之后,渭北地區逐步進入蘋果樹齡老化、品質下降、產量徘徊時期,而且費水、費肥、費地、費力。陜西為什么要大力發展矮砧蘋果呢?世界蘋果專家、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程來亮一語中的:“傳統喬化蘋果產量低、生長期長、病蟲害多、費人工等發展瓶頸,長期得不到突破。矮砧蘋果正好有效化解了這些難題,歐美發達國家已普遍采用這一新技術。”
程教授認為,與傳統喬化蘋果相比,矮砧蘋果有“四省一優一高一早”鮮明特點。即:省水60%,省肥70%,省地80%(每畝栽樹180-300株,畝產5000-6000公斤,是傳統果園的3-4倍),省力90%(寬行密植有利于機械耕作,在歐洲一個勞動力可管理60畝果園,最多270畝;但傳統果園一個勞動力只能管5畝),品質優(矮砧寬行果園通風透光好,果子大小均勻,易著色,品質好),商品率高,結果早(傳統蘋果樹苗栽后3年開始掛果,6-8年進入豐產期;而矮砧蘋果栽后當年見花,次年掛果,3-4年就可進入豐產期)。
陜西省從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引進試驗矮化栽培,并逐漸從栽培技術上取得突破。從2013年起,陜西省連續三年培訓蘋果矮砧栽培技術人員1000名,邀請世界園藝果樹專家授課傳藝,每名參訓學員再延伸培訓果農100名,到今年底前將在全省培訓10萬果農,從技術力量上保障蘋果樹苗矮砧栽培的推廣。
近年來,特別是去年,鳳翔、乾縣、白水、千陽等縣,積極建設矮化蘋果示范園,取得了很好效益。
中國蘋果產業協會,去年在千陽縣舉辦中國蘋果產業發展論壇,研究蘋果苗矮砧栽培模式及發展經驗。目前,矮砧蘋果已在鳳翔、千陽、隴縣、扶風、乾縣等地推廣200萬畝左右,約占到全省蘋果面積20%。渭北地區和陜北南部區域,已成為全國矮砧蘋果苗最大栽培基地。
“十三五”期間,陜西省計劃將矮砧蘋果園面積增加到300萬畝,同時,喬化果園由900萬畝減到700萬畝。通過一增一減,力爭陜西蘋果總產量實現翻番,由1000萬噸達到2000萬噸。